……
三天之后,李斯特下榻的宾馆。
腾飞厂与h公司经过两天的激烈争吵,终于达成一揽子合作协议。
抛开繁杂的语言描述和专业词汇,协议内容大致就三点。
先,美国h公司提供原材料,设计技术以及动力系统和初步的产品指标,由腾飞厂负责生产制造相应的航空飞行平台,其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由双方共同持有。
其次,腾飞厂生产的产品由h公司负责销售,腾飞厂的收益不得低于h公司总收入的3o%,同时规定腾飞厂不得已任何形式单独销售h公司同类产品,否则将面临巨额赔偿。
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提出界定,h公司会尽快根据美国航空现行规定,结合腾飞厂的生产实践,制定出无人机的航空质量标准规范,腾飞厂执行该规范的同时,也会参照规范,对其他参与无人机制造的企业和厂家进行审核和管理。
总体而言,三点原则是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
h公司提供原材料和市场,腾飞厂负责生产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只不过为此原来的平台归腾飞厂,航电归h公司的知识产权界定显然不合适。
所以干脆不规定那么清楚,直接开放,无论平台还是航电双方都占5o%。
如此急需航空技术的h公司自不必说,终于有了自己的航空技术储备;腾飞厂同样也受益,本来无人机的核心就是航电控制,有了h公司的助力,这块的短板算是补全了。
至于第二点的收益分配,腾飞厂看着是吃亏,不过这要看跟谁比,跟h公司当然是比不了,可要是跟国内的其他航空制造厂比,3o%的收入分成着实不少,要知道所有收入的计价单位可是美元。
未来几年无人机市场保守估计也要达到6o亿美元,h公司就算占不到绝对垄断,拿下六分之一的市场还是没问题的,那也是妥妥的十亿美元,3o%就是接近三亿美元。
如今国内产值千万的就算明星企业,上亿的那叫宝贝,这还是人民币作计价单位;三亿,还是美元,那还不得上天呀!
当然了,让出更高的利润,腾飞厂也是不得已,如今底子薄,没有那么强的竞争力,所以低着头缓称王、广积粮不丢人,世界各种巨头哪个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除了能力不济外,让腾飞厂在利润飞配上退一步的还因为最后一点,也是庄建业最看重的一点,因为这一点的核心就四个字规则制定。
虽然通篇都是h公司主导,但参考的却是腾飞厂的无人机生产流程,换句话说,腾飞厂才是整个无人机生产制造规则的样板。
这等于说腾飞厂也是无人机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这就太重要了,国内的企业在经过内部的残酷拼杀后,终于放眼国外,却遭遇重重阻力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没有规则的话语权。
你说你的产品好,人家分分钟压过来一大堆的产品标准文书,愣是能找到你不符合规定的东西,能说什么?只能按照人家的要求改。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f的航空规范标准,你的飞机能装人上天,就要卖到美国?别天真了,f的航空规范标准一条一条的给你玩儿找茬,数十万条找下来,你的飞机就差跟垃圾划等号了。
不服气,改,可以呀,等你改完了,人家美国航空巨头早就在你的机型启下,无耻的完成了符合f的航空规范标准认证,翱翔美利坚蓝天。
所以航空规范标准不仅仅是技术和质量的规范,更是一道准入门槛,你想干飞机?对不起,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