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而点“九四香”,源于张士诚的小名“九四”,谐音“久思”,一语双关。
按说张士诚这么受老百姓爱戴,生前应该是人民的“好公仆”,事实似乎又并非如此。虽然起义之初,草根出身的张士诚也曾勤政爱民,大力减轻税赋,让饱受战乱、苛政之苦的百姓过了一阵好日子,可是随着他渐渐坐稳了割据东南的“吴王”位子,便骄奢淫逸起来。
至今苏州一些地名还留有他当年的淫迹。比如当年张士诚建造了“香桐”和“芳惠”两座楼阁,专门安置四处搜罗来的美女,供他淫乐,如今此地就有了“桐芳巷”;再比如“锦帆路”,当年是一条河,张士诚用锦绣丝绸做船帆,泛舟河上游玩,便有了现在这样一个路名。
张士诚一心享乐之后,朝政交给了弟弟张士信。偏偏张士信和张士诚一个样,“性荒淫,务酒色”,虽然当着丞相,却无心公事。哥哥将朝政“承包”给他,他又“转包”给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三个文人,这三位每天醉心于舞文弄墨,也都不是干实事的料。于是自上而下,贪腐成风,最终张士诚败于朱元璋,也是势在必然。
为什么典型昏君张士诚会被后世百姓追认为“明君”?原因可能有三:
一,朱元璋对于苏南人近乎病态的压制,让人觉得张士诚好得多。就像有了盲人作比较,斗鸡眼就不算什么毛病了。
二,张士诚重视结交文人,给予知识阶层比较好的待遇,这些人掌握着话语权,自然会替他歌功颂德。相形之下,朱元璋对于文人很不待见,吟诗作赋都有危险,搞不好就会被砍头。于是文人们难免会怀念张士诚,创作歌颂张的作品,进而引导民众“久思”张九四。
三,张士诚占据的是江浙地区,中国最为富庶之地。由于他没有去占据中西部、北方贫困地区,财政负担便轻得多,无须挖肉补疮。因而虽然统治阶层非常奢糜,估计百姓税赋还是会轻于大多数朝代。
张士诚只是一个传说,并非真正值得怀念的明君。假如让他成为君主,估计执政业绩会和万历皇帝差不多。他只当了四年吴王,其实是件幸事,地利、人和让他成了后世百姓心目中的正面人物。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