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认识,固然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空战形势完全迥异,却足够吸引眼球,另外不得不说的确能最大限度展示选手超卓的技术实力,同时也是战机性能的一种考量标尺,所以不论从ft等重大赛事的备战角度,还是从训练选手、测试战机的角度,“单挑”对决都很受各队重视,就连新入行的“宸龙”也一样。
升空之后各自转向,两架歼-1o按预定航路飞行,从两个不同方位一起进入预定空域。
全国选拔赛的一对一赛场,和预选赛规则一样,预定接战空域仍然是半径一百公里的圆形范围、高度不限,地表形态也十分单一、平缓,总之就是专门考量空战的一种地图设定,便于飞行员集中精对抗。
代表“宸龙”在第一场选拔赛里打头阵,驾机以八百公里表速、高度三千五百米进入对战空域,此时的边超心情很有一些紧张,这当然是难免的。
进入空域后,按此前训练中的一套作战思路,既然对手也是“猛龙”、和模拟器上的大量练习十分类似,边超进一步降低飞行高度、前推节流阀将速度提升到九百,一边窥看rr的动静,一片沉默,果然,“红岩”的那位叫葛飞的选手也比较谨慎,没一进入对战空域就着急开雷达尝试搜索。
战斗机的雷达,总有一个大概的探测距离,对歼-1o的1473脉冲多普勒雷达来说,发现rcs三平方米迎头目标的距离大概在八十公里,而对战空域半径就有一百公里,比赛中急于开机往往也找不到对手、反而可能触发rr而泄露行踪,边超与葛飞的考量大概如此,双方就在广袤天空中悄无声息的互相接近。
雷达开机,rr随即报警,这其实是一种航空竞技赛场上特有的现象、而非空战中的现实情况,战斗机上的rr,对雷达的探测能力原本是没这么高的。
一般来说,各国空军的作战飞机上,大多都安装有各种型号的雷达告警装置,用于侦测扫掠本机的电磁信号,一旦发觉雷达照射就用声光信号提示飞行员,比较先进的型号还可以预设电子反制措施自动应对。
不过这并不是说,飞机一旦被电磁信号照射,不管频段、强度、波形与prf(pu1se_rcy,脉冲重复率)如何,rr都会叫个不停,那样的话简直就没法用——须知现在地球表面电磁环境空前复杂,如果如此草木皆兵,那等于是飞机一升空、rr上电后就会一直响,气象雷达、民航管制雷达还有各种地面辐射源的电磁信号纷至沓来,就能让雷达告警系统彻底崩溃,警报太多等于没有警报,这自然是rr系统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正因如此,战机上实际搭载的rr模块,都对电磁信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典型设置是对火控雷达最敏感,只有检测到频段、波形、重复率与照射功率都满足一定条件的信号才会报警。
这样一来,不仅地面、空中的无关辐射源(比如基站、民用雷达等)信号不会触发rr,即使是敌机的火控雷达照射,如果距离太远,或者敌机雷达处于vs、rs等低威胁模式,或者虽然处于高威胁模式——例如检测到特征波形,但波形刷新率等参数不符合预设特征,一般来说也不会触发rr告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不虚”,帮助飞行员应对天空中的威胁。
考虑到这一点,在半径一百公里的对战空域中,如果一进入空域、就开雷达搜索,这在实战中往往是允许的,但是在航空竞技领域中就是一种白痴做法。
原因很简单,航空竞技赛场上的战斗机,rr模块都经过专门的调教。
既然是打比赛,而不是真正的战斗,航空竞技的空战环境与对手机型都可以提前预知,电磁环境相对单一、敌机的雷达型号又可以大概确定,相应的,竞赛机的雷达告警设备就可以有的放矢、专门设置对应的参数特征并调高灵敏度。
就像今天这一场较量,边超驾驭的o4号歼-1o同样调整了雷达告警系统,这其中也有远在上海的陈冲一份功劳;按照选拔赛首战的对手,“宸龙”的几架战机里都刷新了rr模块,预置了歼-1o配置的1473型、以及歼-1ob配置的1491型es雷达参数,灵敏度也根据对应型号做了一些调整,理论上完全可以发现远在二百公里外、雷达全功率运行中的迎头目标机。(未完待续。。)&1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