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缓了两口气,他喉结只是微微滚动了一下,王忠禄便立刻很有眼色的奉了茶上去,皇帝接过茶,饮了一口,才道:“……不说这个了,召珩儿回京的旨意,你可叫人传了?”
王忠禄道:“回陛下的话,五日前,便已叫人快马加鞭去传了,如今也早该到了。”
皇帝沉默了一会,道:“皇后知道了吗?”
王忠禄道:“知道了,还好知道了,这才高兴起来,否则娘娘怕是这会子,还得为了陛下放‘长公主殿下’离京这事生气呢。”
皇帝闻言愣了愣,半晌才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道:“阿蓉总是这般孩子心性。”
王忠禄道:“皇后娘娘赤子之心,正是这样,才更能证明,娘娘定能千岁无忧,凤体安康,常伴陛下左右啊。”
皇帝顿了顿,道:“那日……珩儿自己来找朕,提了此事,朕还有些惊讶,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有此心,如今竟有心恢复原本身份了……这也是好事,毕竟也总不可能,让他真的做一辈子女子,只是阿蓉那边……就免不得要闹一番,还好如今‘公主’驸马已经成婚,叫她了却一桩心事,否则若是‘长公主’就这么离京,她未必干休。”
“阿蓉的病……也不知何时能好,只是……若她真的好起来,会想起当年的事,朕倒也不愿要她好了……”
皇帝说着,面上色稍带三分落寞,他沉默了一会,才道:“朕总在想,当初瑜儿没了……阿蓉成了这副模样,这些年来,她究竟是真的全然不记得了……还是心中不愿意记得……”
“这么多年,她始终不愿和朕同房……若说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又何至于如此……”
“她心中……定是怨朕的。”
王忠禄宽慰他道:“陛下多心了,娘娘如今这样,也不过是因着有病在身罢了,等三殿下恢复身份回京,母子团聚,说不得,娘娘的病,便会这么好起来了呢?”
皇帝摇摇头,叹道:“若她好了,全想起来了,恐怕……只会更怨怼于朕、疏离于朕。”
分明是九五至尊,这话说的却丧气,王忠禄闻言,连忙跪下道:“陛下如此忧虑,忧思过度,小心伤及圣体啊。”
皇帝叫他起来,道:“罢了,朕不过是说说而已,又不是你的错,你跪什么。”
王忠禄这才站起身来,抬袖擦擦额上的汗,道:“陛下这些日子,心绪烦乱,老奴见了,也只恨自己浅薄无能,不能替陛下分忧,心中亦是难安。”
皇帝闻言,长叹一声,道:“……你一个内官,尚且有此心思,朕的儿子,是朕的亲骨肉,却不能体谅朕分毫,唉……真是……”
王忠禄心知,多半是这些时日,朝堂上支持储君、和陈家联系紧密的太子一派,与支持二皇子、与闻氏及其背后的武官一派交好的朝臣,斗来斗去,这才弄得陛下心烦,有此感慨。
只是他虽知道,却没打算掺合,便只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皇帝却忽然道:“忠禄,你觉得,三皇子如何?”
王忠禄被他问的心头一跳,霎时嗓子眼紧了紧,沉默了半晌,道:“三殿下……三殿下性情中正柔和、孝顺懂事、还这般体贴陛下和皇后娘娘,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皇帝道:“朕不是问你这个,朕是问,你觉得……他和老二……甚至,和元儿比,如何?”
王忠禄嘴唇喏喏片刻,才道:“这……三位殿下都是陛下的亲骨肉,是凤子龙孙,老奴又岂能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呢?”
皇帝沉默了一会,道:“你说的不错,珩儿,好就好在他这柔和中正、体贴懂事的性子上,可坏却也坏在,什么都不争、给什么就要什么……唉,太随他娘,反倒叫朕替他担心……”
担心什么,自不必说,皇帝和王忠禄,都心知肚明。
三皇子的性子,不适合做帝王,可若是他的两个兄弟,日后登上皇位,他这性情,恐怕自保都难……
半晌,皇帝才道:“京中一时半会,也修葺不出合适府宅,珩儿又还未封王,待他入京,便……”
见皇帝没继续说,王忠禄便试探道:“……要不要,先安排进宫住着?”
皇帝却摇了摇头,道:“不可,珩儿已是成年皇子,要是还回宫住,难免惹人闲话……这样吧,你叫内务司去寻一处好宅院,修葺一下,年底便打理出来,给他做宅邸,正好明年年初,朕也可给临儿、珩儿加号封王了。”
王忠禄道:“那可是大喜事,老奴记着了,一定赶紧去办,只是……公主府那边……”
皇帝道:“这倒不必操之过急,先暂且放着吧,倒是……新宅子修葺好之前,珩儿入京,可以先叫他去公主府小住,等年底修好了,再搬不迟。”
王忠禄点头,附和道:“老奴省的了,也是……驸马爷如今与三殿下……咳,好歹也算明面儿上的亲姐夫和小舅子,‘长公主殿下’又已离京,也用不着避嫌,公主府宽敞,小住一些时日,倒不是什么大事。”
皇帝应了一声,道:“嗯,对了,过些时日,中秋宫宴,你张罗的时候,还是要记得给公主府里也发帖子,别落了驸马。”
王忠禄道:“老奴自然记得。”
皇帝忽然叹了口气,道:“唉,长阳候家这大公子,也是朕和珩儿……将他忽悠一通,是朕对不住这孩子,这样吧……你在内库,拨些东西,晚些时候,赏赐给驸马吧。”
“如今也只能这般了,日后,皇后的病若能好,朕再将瑜儿薨了这事,昭告天下……届时寻个时机,也可重新任用驸马,不至白白废了一块良材。”
王忠禄连道:“陛下仁德圣明。”
与此同时,宫外的贺小侯爷,却对这一切浑然未觉。
……长公主走了,这些时日,他便再也没了能分心的事,贺小侯爷终于,能彻底投身于捯饬汴京城中的几家门面铺子,专心琢磨怎么给小舅子,攒下一笔不薄的争储本钱了。
不得不说,兰宵于经商一道,的确有几分眼光和天分,自那日贺顾同意,把文盛书坊的铺子,换到国子监边上,书坊的生意的确好了许多。
最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文盛书坊搬到了国子监隔壁,监生之间口耳相传,大名鼎鼎的“一顾先生”竟然把一手稿子,新话本子《我做哥儿那些年》,卖给了文盛书坊,一时,前来购买一顾先生最新大作的——各家的丫鬟小厮,几乎踏破了书坊门槛。
颜之雅和兰宵因为成了事业伙伴,联系紧密起来,她心思也巧,不知怎么又给兰宵支了个主意,将十来张,她亲笔写了“一顾先生”这个署名的花笺,夹在了话本子里,以此作为噱头。
一时京中拜读过“一顾先生”大作的官家小姐,乃至性向不对劲的骚客文人,都以有那么一张“一顾先生”亲笔署名的花笺为荣,坊间单是这么一张花笺,价格便能过了百来两银子去。
只是颜之雅平日里要给贺顾舅舅言颂,贺诚看病,又还要琢磨着开医馆的事,几次卖断货后,便没那么多时间,总给书坊写花笺,索性贺顾整日无事,就开始帮着兰宵,伪造起有“一顾先生”墨迹的花笺来。
到后来,百来张花笺,只有头十张,是颜之雅真正墨宝,后头全是贺小侯爷咬着笔杆儿,照着写的西贝货,但因着量大,坊间倒开始把那笔迹不太相同的几张花笺,打成了冒牌货——
搞得那几位抢在最先头买话本子,又幸运的抽到了有花笺的话本的人,十分郁闷。
不过这些事,都和贺小侯爷无关,他这些日子,看着兰宵抱着账册给他算,近日书坊进账,早已乐得嘴角咧到了腮帮子——
兰宵!颜之雅!可真是两尊摇钱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