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国陆军的评价,为期旧年的现代化改革并不成功。
当然,这是针对最高目的而言。也就是说,在美国陆军将领眼里。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有没有超越共和国陆军,获得击败共和国陆军的能力。
客观的讲,美国陆军的旧年改草取得了很多成果,算得上是比较成。
别的不说,用袁晨皓在美国出兵俄罗斯之后的反应来看,这位曾经指挥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争的北方战线上击败美国陆军的将军就对美国陆军改革做了肯定,不然也不会一再推迟战役发起时间。
毫无疑问,袁晨皓肯定在关注美的陆军的现代化改革。
虽然在过去旧年间,共和国陆军把建设重点放在了扩大规模与夯实基础上,即加强预备战斗单位的战斗力,提高预备役与民兵的练水准、储备更多的军事人才,并没对编制体系做太大调整。而在装备建设上,共和国陆军也比较保守,即按照扩大规模与增强战时动员能力的要求,加强战略储备体系,把装备数量的重要性提到了质量之上。但是作为全球头号陆军,共和国陆军的改革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没有松懈过。与共和国海军一样,在探索新战术的道路上,共和国陆军选择了厚积薄发的基本战略,即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并且不轻易采取行动,把行动放在战争期间,利用战时体制的便利条件,将前期积累起来的资本爆发出来,最大限度的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这一策略也无可厚非,毕竟军事改革难以做到保密,也就不能过早示于人。
当然,这一策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那就是在战争初期,至少在开战后一年之内,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不大可能大幅度提升,因此除了加大兵力、扩大部队规模之外,共和国陆军很难以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方式来压垮敌人。
事实上,这就是袁晨皓延迟第二轮进攻战役发起时间的根本原因。
第一批到达俄罗斯的美军就相当于共和国陆军的2个战斗单位,而到明丑日,油就是第二轮进攻战役开始的时候,已经有6个美国陆军师到达俄罗斯,其中最先到达的2个师已经进驻基洛夫。让俄军将部署在基洛夫的2个装甲师与2个机步师派往乌里扬诺夫斯克与咯山,加强中部防线。第二批到达的2个美国陆军师也正在开赴罗斯托夫的途中,预计将参与俄军在战线南方的反击作战行动。由这一部署大致可以推断,第三批到达的2个美国陆军师很有可能被派往伏尔加格勒,成为守城的中坚力量,而正在横渡大西洋的第四批美国陆军部队会留在罗涅日夫或者梁赞,充当战役预备队。
虽然美军在部署作战部队的时候犯了大错,但是陆续到达的8个美军师的战斗力相当于共和国陆军的6个战斗单位,而袁晨皓初期计利投入的进攻部队只有单虑到美国迈有可能向俄罗斯增兵,所以袁翘甜得向前线增溉个战斗单位。如果考虑到新编战斗单位的战斗力,最好再准舵个战斗单位,并且把战线后方的非战斗与次要战斗任务交给盟国军队。正是如此,在推迟战役发起时间的时候,袁晨皓将投入的作战部队一路增加到了侣个战斗单位外加侣个盟国师。
问题是,增兵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不管怎么说,从20年代的半岛战争开始,共和国陆军就不再靠兵力取胜。可以说,在半岛战争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中,共和国陆军从来没有取得过兵力优势,也很少在进攻战役中投入超过敌人的兵力。
由此可见,增兵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对袁晨皓来说,在增兵之后,还得做好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调整战役目的,甚至调整整个战役行动。
别的不说,美国陆军参战,袁晨皓肯定要重新衡量战争计刮的可行性。
换个角度看,即便袁晨皓不去调整战役日标,裴承毅也会提醒他。以当时的情况,袁晨皓在发起第二轮进攻战役的时候,首先就得搞清楚,到底是把俄军当成主要打击对象,还是给美军来个下马威。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集中兵力,打几场专门针对美军、以消灭美军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斗。
可以说,这也正是袁晨皓与裴承毅的最大分歧。
站在袁晨皓的立场上,肯定想重创美军。原因很简单,给美军来个下马威,消灭几万美国大兵。就能让狂妄的美国当局认识到,哪怕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俄罗斯,美国陆军也改变不了大陆战场的局面,只会使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兵成为俄罗斯的陪葬品。虽然这很难使美国当局回心转意,即美国当局不会因为第一次交手遭到惨败就不再向俄罗斯派兵,但是肯定能让美国当局重新审视俄罗斯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让美国陆军花更多的时间制订计共,甚至能够在美俄中间制造点矛盾,从而耽搁美国的出兵行动。只要能够减缓美国陆军作战部队到达俄罗斯战场的速度,共和国陆军就有机会在美军扭转战局之前打到莫斯科,哪怕只能把战线推进到梁赞,也能让美国当局认识到,俄罗斯已经战败,继续出兵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以相对圆满的方式结束大陆战争。
袁晨皓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理解。毕竟在裴承毅插手军事指挥后。他的首要身份不再是总参谋长,而是大陆战区司令。
看得出来,袁晨皓的这一立场严重缺乏大局观。
暂且不说在美国出兵俄罗斯之后。按照原计划答应大陆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美国当局做出出兵俄罗斯的战略决策,绝对不是信口开河,杜奇威更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也就是说,美国陆军肯定早就为参与大陆战争做了准备,如果俄罗斯迅速战败,而原本计划派往俄罗斯战场的几十万美军该何去何从?要知道,在任何一个战场上。几十万美军都能够改变战场局面。
以毖年5月份的情况来看,只要共和国陆军在年底打到莫斯科。杜奇威就很有可能让前往俄罗斯的运兵船驶向地中海,将几十万美国陆军的精锐部队放到中东,用中东战争的胜利来弥补大陆战争的惨败。因为袁晨皓始终主张先打赢大陆战争,而且要在年底前攻打莫斯科,就得投入足够多的兵力,所以在美军增援中东的时候,李东石手里肯定没有足够抵挡几十万美军的兵力,也就守不住中东战线。结果可想而知,就算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大获全胜。也会因为中东战场上的惨败而黯然失色。更重要的是,就算欧盟会在共和国军队占领莫斯科之前向俄罗斯宣战,然后出兵控制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西部地区,将共和国陆军挡在上千千米之外,因为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惨败,欧盟也绝对不会因此向美国宣战,甚至会与美国媾和,在俄罗斯战败后,欧盟的态度决定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走向,因此共和国付出的代价肯定要比取得的果实大得多。
平心而论,裴承毅反对袁晨皓极端主张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可以说,这也正好反应出了两人的战略决策能力。虽然世界大战是由多场战争组成的全面战争。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世界大战中的各场战争相互关联、会相互影响,因此任何一个战场上的胜败都不能代表整体胜败,只有对最终胜利有用的,才是有价值、而且应该积极争取的胜利。
由此可见,裴承毅并不主张拿美军开刀。
准确的说,是不主张把美军耸成头号打击对象。
按照袁晨皓在战后的回忆,当时裴承毅的意见很明确,即在适当降低战役目标的前提下,仍然以打击、消灭俄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并且适当打击美军,特别是在战场上表现得比较积极的美军,而打击美军的主要目的不是消灭美军有生力量。而是打击美军官兵的士气与斗志。
虽然裴承毅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打,袁晨皓也没在回忆中提到。但是可得出来,裴承毅是想向美军施加压力,在让美军认识到大陆战场上的艰难性的同时,又不至于打垮美军的意志。说得直接一点,裴承毅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借助第二轮进攻战役,让美国当局做出增兵俄罗斯、而且是尽快增兵的决策,从而使已经武装、以及正在武装的几十万美国大兵不至于到其他战场上惹是生非。
作为陆军上将,袁晨皓不可能不明白裴承毅的意图。
问题也就出来了,如果美国当局决定增兵俄罗斯,并且把大陆战场当成陆军的首要战场,那么受到影响的就不仅仅是第二轮进攻战役,还有今后的所有进攻行动,即整个战争计划都得做出调整。
对此,裴承毅也给出了明确答复,即在打赢第一“讣攻战役。美国开始大举增兵俄罗斯兰后。可以适当推必愕…轮进攻战役的发起时间,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第三轮进攻战役、以及整个大陆战争的作战计划做出调毒。按照袁晨皓的说法。当时裴承毅已经暗示会向大陆战场上增兵,而且把战争的计划时间由年延长到蚌。当然,前提是,必须在大陆战场上重创美国陆军。
让人不太理解的是,袁晨皓没有争辩,全盘“采纳”了裴承毅的建议。
当然,有人会说,裴承毅才是共和国的最高统帅,虽然袁晨皓是总参谋长,但是作为军人,也得服从命令。
显然,情况没有这么简单。要知道,在此之前,裴承毅一直主张把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上,而不是放在大陆战场上,结果正是在袁吴皓的坚持下,大陆战场才获得了与太平洋战场同等的地位。如果袁晨皓是一个只会服从命令的军人,他就不会在向左向右的问题上与裴承毅对着干了。回到本质问题上,即该怎么打这场战争,就不难明白袁晨皓为什么没有在改变大陆战争计发的问题上与裴承毅对着干了。说白了,袁晨皓有私心,裴承毅也有私心,一个想借此机会重振陆军,另外一个则想平衡各军兵种以推动军事改革。调整大陆战争计划,在大陆战场上与美国陆军决战,对袁晨皓没有坏处。不管怎么说,大陆战争的规模越大,陆军的地位就越高。当然,这对裴承毅也没有坏处。美国陆军把主力部队派往俄罗斯,自然难以在其他战场上发力,也就难以开辟新的战线。从而让共和国的其他军兵种能够在其他战场上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不管怎么说,在短短0多天里,袁晨皓肯定无法对第二轮进攻战役做出全面调整,也就只能像裴承毅要求的那样,适当降低战役目的,以战术调整的方式,来改变部队的作战行动。
显然,第二轮进攻战役也就因此变了味。
战役开始后,共和国陆军的意图就再明显不过了,即重点扫荡内高加索地区,在北方战线上以防御为主,中部战线则以战术进攻来牵制南下增援的俄军部队,确保在南方战线上能够获得兵力与火力优势。
虽然是很传统的打法,而且战役企图完全明朗化,但是在战役开始后的乃小时内,俄军与才刚到达的美军仍然疲于奔命。如果说美军手忙脚乱是因为初来乍到,还不太熟悉开春后泥泞的俄罗斯大平原,那么俄军手足无措就让人很难理解了。不管怎么说。俄军也为这场战役准备了好几个月,光是动员的民兵游击队就超过了凶万。通过过重方式送入占领区的枪支弹药更是难以计算(当时俄军还别出心裁的研制出了一种“包裹炮弹”即将枪械的零佩剑与步枪弹药装进电磁炮的炮弹里面,然后向占领区内的特定区域投射这种炮弹,为占领区内的游击队提供作战物资),在共和国陆军采用基本战术的时候,俄军应该更加适应这种相当原始的打法,而不是摸不着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俄军肯定是犯了“先进战术综合症”。
说得简单点,经历了第品轮进攻战役后,俄军肯定对共和国陆军、特别是共和国陆军的基本战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别的不说,在奥伦堡与乌法的战斗中,共和国陆军第七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的表现就让俄军大为震惊,甚至让俄高层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紧接着第沁战斗单位在马格尼托格尔斯克的阻击战。更让俄军重新衡量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连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都得为此专门到部队去鼓舞士气。当共和国军队再次发起进攻,俄军高层肯定不会把战斗看得那么简单,从而认为共和国陆军在采用基本战术的背后,肯定有着更加重大的企图,不然不会如期轻易的暴露战役目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共和母陆军动员了旧个战斗单位,还得到了迟个盟国师的支持。
单从兵力上讲,在比第一轮进攻战役多出了近3倍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会为了内高加索那块巴掌般大小的地方而大动干戈吗?要知道,以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计算,总兵力超过的万的侣个战斗单位足以打到莫斯科了。虽然内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的粮仓,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共和国并不缺粮、更不缺少矿产资源,比起俄罗斯的发源地,内高加索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可见,当时俄军高层肯定认为共和国陆军在借扫荡内高加索地区。为进军莫斯科创造机会。这也很好理解,“休战”几个月,俄罗斯已经初步完成战争动员,新组建地面部队接近劝万。加上美国陆军派来的精锐部队,共和国陆军进军莫斯科的难度并不要想降低风险,首先就得拉开战线,并且在距离主攻方向较远的地方发起佯攻,迫使俄军进行战略大调整,从而露出破绽。让共和国陆军能够趁机突击莫斯科。从地理位置上看。内高加索就是距离莫斯科最远的地区,也就成了理想的佯攻方向。
认定这个,道理后,俄军在前3天按兵不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题是,战争的实际情况与俄军的预料相去甚远,即“佯攻”的共和国军队都是主力部队,而且攻得非常猛,就地固守的俄军正在被各个击破、逐一歼灭。如此一来,战线上的俄军不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才是怪事。
3天足够共和国陆军突击上千千米。也足以让战局明朗化。
等到俄军高层认识到,他们再次错误判断了共和国陆军的战役企图时。已经来不及调整防御部署,也就没有翻本的机会了。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f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