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山渐青 > 第二百四十六章 进言

第二百四十六章 进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赵祯指着他,笑得只有出的气儿了!脸上涨红一片,想起那些御使言官的利害,不可象许清说的嘛。

两人说说笑笑,气氛极为融洽,赵祯每日里不知我承受那些直臣多少口水,难得如此放松一回,等找回原来彼此相处时那种随意的感觉,许清才正式向赵祯缴旨,详细地向他汇报了此行的经过。最后才把几日前与苏舜钦论及的官学策略提了出来。

说到正事,赵祯开始深思起来,他示意宫女给许清上了一杯热茶,才说道:“子澄所议确是有理,记得朕登基没多久,就曾给京东东路某州官学赐过学田,只是时过近二十年,朕有些记不清了,把学田作为官学固定的经费来源,这一点很好,只是在各路设立提举学司,有这个必要吗?”

“陛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何时,人才对国家来说都是最紧要的,在陛下以前,每朝每代都只注重挖掘人才,但在培养人才上力度却不大,陛下如今要在每州每县设立官学,给天下百姓尽可能多的提供读书机会,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光这一样,陛下就足以光耀千秋。”

赵祯被夸得也快准备让人找块布来了,含笑看着他,等他说下去,许清轻咳一声接着说道:“陛下,正因人才的重要,及难以培养,才更应该引起朝廷足够的重视,地方上官员本身需要理政,能有多少时间过问官学?而且官学过多的和地方官府挂扣在一起,对官学的运转及发展极为不利。只有将他独立出来,直辖于礼部,这样才能为官学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空间。”

不用许清说得太直白,赵祯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弊端,所以他点头表示认可,许清接着说道:“陛下,官学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真正为朝廷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来,臣的意思是,规定官学除了经义外,还要传授格物、治事等科目,比如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统筹等等,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规定生员除经学外,还要任意选学一个以上的副科,这样培养出来的举子,才不至于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别的一样不会,等朝廷选任为官时,对百姓一无益处。”

赵祯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只要对官府运作稍为有点了解,都知道光靠经义是治理不了地方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科举改革才从重诗赋改为重策论。但光是科举重策论,那就缺乏了根基性的东西支持,许清提出官学中教授格物、治事,正是对这种改革作细致的充实,从上而下,把只重经义诗赋的观念改过来。

得到赵祯的认可,许清干脆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倒出来,他端茶润了润口,说道:“陛下,我朝重文轻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国家多事,边关战火不休,如此下去,对我大宋极为不利,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无论何时,作为一个国家事实上这两样缺一不可,太祖定国之初,偃武修文是对的,但却不应该一程不变地执行这种政策,国家的政策应该根据时势,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切实地确保国家的安宁。

我大宋经过近百年的偃武修文,文风可谓是远胜前朝,在学术各领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武事上,却因过久的忽略,萎缩到了难保国家安宁的地方,陛下请放眼朝野,可有一员堪挑大梁的良将,这些年应对辽夏兵事,我朝频频吃亏受屈,除了战略态势确实处于不利位置,朝中缺少能征善战的良将,何尝不是重要原因。

陛下,若朝中有当年武惠王那般能征善战的武将在,借他李元昊几个胆子,他也未必敢如此嚣张反叛,频频入侵我西北疆土,如今朝中领兵者多是文臣,但象范参政、韩枢密他们精通武事的能有几个,而且,不是臣抵毁韩枢密他们,他们作为文臣,对武事一道,在大的战略布局方面或许不差,但到具体战术运用上,也谈不上精通,当初陛下将范参政调往西北之时,范参政从未历过兵事,让他们主持西北,难道陛下不是无奈之举?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书生言兵,实不足取也,虽然历代也出现过一些文人领兵,作战取得战果的事例,谓之儒将,但能有几人?陛下若真想开疆拓土,有一翻大作为,我朝由文人领兵的现象必须有所更改才行,陛下,枢密院可由韩枢密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事的文官主持,但具体作战时,臣抖胆直言,还是由武将来领兵的好。以我朝对兵权的分割措施,纵使武将领兵出战,也不可能再象五代之时造成尾大不掉之势,陛下!”

许清的话可谓说到了赵祯的痛处,令他脸色阴晴不定,李元昊反叛之初,大宋在西北屡战屡败,紧急之时竟无一员可派之将,连吕夷简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同意屡次弹劾他的范仲淹前往西北主持战事,这些他比谁都清楚。

当初不知为此失眠过多少个晚上,而且也正如许清所说,当初选范仲淹出任陕西路经略副使,共同主持兵事,也不过是在矮子里挑高个,无奈之举而已,当时范仲淹虽然也曾上书言兵过,但却从未真正领兵作战过,只要稍有理性的人就知道,让只有纸上谈兵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出战,是多么冒险的行为。即便这样,还是千挑万选之后,才找出这样的个纸上谈兵之人。

想到正在执行的尽快平夏的国策,赵祯咬了咬牙说道:“子澄,你有何想法?说吧!”

许清望着他,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说道:“兴武举,建武学!”

赵祯似乎早有所料,没有出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下去。

“历朝历代常会出现许多将门,一家几代皆为将,不必晦言,这对朝廷并不利,这些将门几代在军中领兵,会形成极高的威望,极大地削弱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出现这种将门的现象,无非是领兵经验父传子、子传孙的结果。建武学,可以根除这种现象,朝廷选有作战经验的武将讲学,对学员系统地培训兵事,而这些学员结业之后,皆是天子门生,并不存在将出一门的说法。同理,兴武举,凡中举之人也都是天子门生。这样既能大量培养挖掘出可用的将才,又杜绝了将出一门的弊端。”

许清侃侃而谈,甚至将宋辽夏的利益纠葛、战略态势,都细细分析了一回,再以这些外部的压力为由,阐述大宋应注重武事的必要性,一席长谈,直到黄昏。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