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打到流动性过剩之“蛇”的“七寸”上呢?在笔者看来,这个“七寸”就是,基础货币发行导致流通货币乘数放大,这个6~8倍的乘数放大,就是流动性过剩的“魔法”之源。
最近,一种创新的“降魔之法”已被提出,并逐渐为金融决策层所认可:国家可以成立一个经营外汇储备的专门公司,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向市场上收集人民币,再到中央银行那里去买外汇。这个办法不会违背现有的相关法律。
这一创新妙法堪称一举多得:一、有利于将央行的外汇流动性管理和外汇投资功能分开,使央行的职能更加纯粹;二、成立了国家外汇经营公司,使得中国对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有了更直接高效的操作办法,并有可能获得更佳的投资回报;三、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向市场发行人民币的债券,可以收回流动性过剩。
这堪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生花妙笔。因为,发行人民币债券正好可以收回因兑换顺差投放基础货币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比如,原来,央行收到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就必须发行人民币780亿元(按美元兑人民币1∶7.8换算)基础货币;现在有了这个方法,财政部就可以同时通过银行发行780亿元的债券,然后再去央行购买100亿的美元。这样,从起到终,再从终到起,外汇储备增加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将被隔绝,对国内的股市、楼市等投资过热都将釜底抽薪,差转嫁,中国经济内部的过热压力也将得到根本性破解。
当然,和其他货币工具一样,这样的操作方法也有一个成本问题,即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风险。现在美元一年期利率为5.25%,人民币一年期利率为2.25%,两者相差3%,假定人民币兑美元每年升值3%,则每年的成本为0.5%;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越大,则成本越高。当然,美元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也是可以冲销该成本的,甚至有所盈利。
此外,它还可以与发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相互配合,形成复合的工具箱,从而使央行的货币工具更有针对性。
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实施这一办法,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造成的危害将更大———在没有完善的汇率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它将会直接导致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本急剧加大,甚至严重亏损。